相关资讯
今年7月,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《关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》。
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,是深入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载体,要着眼于凝聚群众、引导群众,以文化人、成风化俗,调动各方力量,整合各种资源,创新方式方法,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、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牢牢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,动员和激励广大农村群众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。
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包含“传”和“习”两个方面。
“传”就是思想文化传播,深入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,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、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。
“习”就是行为文明践习,既指思想文化的学习体验,也指行为文明的实践。依托实践中心(所、点),学习实践科学理论,宣传宣讲党的政策,培育践行主流价值,丰富活跃文化生活,持续推进移风易俗。
群众在哪儿,文明实践中心就办到哪儿
“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”重在打通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“最后一公里”问题,就要深入田间地头、农村集市、居民院落、园区工地等生产生活一线,实现群众在哪里,文明实践活动就延伸到哪里的目标。
建设“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”并非要另起炉灶,而是要整合现有基层阵地,以城区为主体,城乡统筹推进,逐步建立起纵向涵盖市、县(区)、街(镇)、社区(村),横向辐射党政群机关、企事业单位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网络,打通理论宣讲、文化服务、教育服务、科技、法律、卫生、体育等阵地,把原有的资源用好用足。
一些地区还充分利用当地文明网、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,综合运用“互联网+”方式,综合运用微信、微博、移动客户端等渠道,打造文明实践信息互通共享的工作平台。
群众需要什么,就“实践”什么
“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”重点任务是思想引领,核心内容是传播普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,牢牢把握这个主线,教育引导广大群众坚定信念信仰,把广大群众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围。要围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,突出服务功能,务求实效,做到建一个成一个。
很多试点地方以志愿服务为基本形式,通过从党校讲师、道德先模、文人名士等群体中招募讲师志愿者,开展丰富多彩的传习活动。由文明实践中心制定“菜单”,群众“点单”,传习讲师“埋单”,精心策划课程和内容,既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、节日庆典,又采取上门拜访、恳谈交流、心理疏导、公益帮扶、技术指导等方式,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、情感心理等困难和问题,让群众真正从传习实践活动中有获得感,真正让“文明实践”避虚就实、直抵人心。
- 上一个:“创城人”的使用说明书
- 下一个:城市文明指数测评的目的及意义